猪细小病毒

2016-09-26

猪细小病毒 (1).jpeg

疾病基础知识

病原介绍  

猪细小病毒为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成员。病毒对热具有较强抵抗力,56℃48小时或70℃2小时病毒的感染性和血凝性均无明显改变,但80℃5分钟可使感染性和血凝活性均丧失。病毒在40℃极为稳定,对酸碱有较强的抵抗力,在pH3.0~9.0之间稳定,能抵抗乙醚、氯仿等脂溶剂,但0.5%漂白粉、l%~1.5%氢氧化钠5分钟能杀灭病毒,2%戊二醛需20分钟,甲醛蒸气和紫外线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杀死该病毒。短时间胰酶处理对病毒悬液感染性不仅没有影响,反而能提高其感染效价。在pH9.0的甘油缓冲盐水中或在一20~C以下能保存一年以上毒力不会下降。

猪细小病毒 (3).jpeg

 临床症状

易感猪的急性感染通常都表现为亚临床症状,但是大多数组织器官中存在大量病毒。感染后仅有的临床症状是发生繁殖障碍,而且临床上的表现还取决于病毒感染母猪的妊娠阶段,在母猪妊娠30d内感染,主要导致胎儿死亡、重吸收;在母猪妊娠30- 50d内感染,主要表现为胎儿木乃伊化;妊娠50 -60d内感染,主要发生流产、产死胎;母猪妊娠70d后感染,一般不引起病害,个别感染母猪产弱仔,这主要是由于怀孕中后期的胎儿的免疫系统逐步完善,感染后可以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病毒感染对种公猪的生产性能没有影响。

猪细小病毒感染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母源性繁殖障碍。感染的早期母猪可能重新发情而不分娩,或只产出少数仔猪,或产生死胎、弱仔或木乃伊胎等。当胎儿死亡,死胎连同其内的胎液均被吸收时,唯一可见的外表症状是母猪的腹围减少。当胎猪在怀孕中期或后期死亡时,羊水等液体又被吸收,外观显示的唯一症状是母猪的腹围缩小。发生繁殖障碍的母猪除出现流产、死产、产弱仔、木乃伊胎及不孕等现象外,大部分无其他明显临床症状,个别母猪有体温升高、后躯运动不灵活或瘫痪,关节肿大或体表有圆形肿胀等。在一窝仔猪中有木乃伊存在时,可使怀孕期和分娩间隔时间延长,这就易造成同窝外表正常的仔猪的死产。

一般怀孕50 - 60d感染时多出现死产,怀孕70d感染的母猪则常出现流产症状,而怀孕70d以后感染的母猪则多能正常产仔,但这些仔猪常常有抗体并长期带毒。此外,本病还可引起仔瘦小、弱胎、母猪发情不正常、久配不孕等症状。实验感染的新生仔猪可出现呕吐、下痢等症状。

在青年猪以及较大的种猪中,病毒在分裂旺盛的各种组织(尤其在淋巴组织)内广泛增殖。许多猪不论什么年龄和性别在接触病毒后10d内都显示短暂的轻度白细胞减少。

母猪繁殖障碍的其他表现还有返情、屡配不孕以及妊娠期、产仔间隔延长等。近几年的研究还发现,猪细小病毒感染与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常与猪圆环病毒发生混合感染。


 确诊方法

(一)病毒分离鉴定

病毒分离鉴定是直接检测病原,常需要配合免疫荧光技术,其用于诊断的最大优点是结果准确可靠,可以作为最后确诊,病毒分离应采集流产胎儿或死胎的肾、睾丸、肝、肺、肠系膜淋巴结或母猪胎盘、阴道分泌物(其中以肝及肠系膜淋巴结分离率最高),制成悬液,研磨制成1:5 -1:10的乳剂,加双抗处理,接种到原代仔猪肾细胞或猪传代细胞单层上,培养1 6- 36h后观察细胞核内包涵体,5 - 10d后观察特征性CPE(即细胞中出现弥散性颗粒,细胞变圆、丛集、固缩、崩解直至脱落),收毒后用血凝( HA)和血凝抑制(HI)试验或中和试验进行诊断鉴定。虽然此方法是最准确的诊断方法,但是费时费力,并且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设备,另外,其检测结果常受到胎儿死亡时间的影响。

(二)血清学诊断

1.血凝抑制( HI)试验在猪细小病毒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中,血凝抑制( HI)试验是检测猪细小病毒抗体最常用的经典方法,一般采用试管法或微量法:利用HI试验检测人工感染PPV的猪,发现感染后5d即可检测到相应抗体,12-14d抗体滴度高达1024-4096,并能持续多年检出抗体。该方法简单、方便,灵敏度也较高。进行HI试验时待检血清需要首先进行热灭活处理,然后再用红细胞吸附,以除去血清中的非特异性血凝素,进一步用高岭土吸附以除去或减少血清中非特异性抑制因子。目前,该方法在国内外已得到广泛应用。

2.血清中和试验 血清中和试验( SN)也是检测PPV抗体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利用被检血清的抗体中和PPV,然后根据培养细胞的病变情况来计算血清抗体的滴度。SN的特异性比HI高,但是SN的操作较为复杂,首先要进行病毒感染力的测定,而PPV在低剂量时并不引起细胞病变,从而限制了该方法的使用。

3.乳胶凝集试验 乳胶凝集试验( LAT)是将浓缩的猪细小病毒悬液制成乳胶凝集抗原,与待检血清在玻璃平板上作用,观察是否出现肉眼可见的特异性凝集颗粒从而进行判定的方法。此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作临床上大量血清样本的初筛。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是将酶与抗体偶联并使之参与到抗原抗体反应中,依据酶催化底物所发生的变色反应程度,来指示和量化抗原抗体反应水平,从而进行抗原或抗体的检测。这种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快速、操作简便,可用于对大规模样品的检测。


 治疗方案  

主要是加强护理和消炎,以防并发症。肌肉注射黄芪多糖注射液或板兰根注射液,每日2次,连用3~5天;对延时分娩的病猪及时注射前列腺烯醇注射液引产,防止胎儿腐败,滞留子宫引起子宫内膜炎及不孕;对心功能差的使用强心药,机体脱水的要静脉补液等。


【治疗】

A、针剂:氟苯尼考注射液10ml/1支+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10ml/1支,混合注射

用于50kg体重猪,每天1次,连用3天

未命名_副本.jpg

B、喂药:

扶正解毒散1000g+黄连解毒散1000g+阿莫西林可溶性粉500g,拌料300kg饲喂5天。

未命名_副本.jpg

 综合防治

在母猪配种前2个月左右注射可预防本病发生,仔猪母源抗体的持续期可达14 - 24周,在抗体效价大于1: 80时可抵抗猪细小病毒的感染。因此在断奶时,将仔猪移到无病污染的地方饲养,可培育出血清阴性猪群,这有利于本病常发区猪场的净化。目前公认使用疫苗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方法。根据猪场情况,选用合适的疫苗,减少本病带来的损失,提高经济效益。

目前,对该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同其他许多病毒病的防制一样,免疫预防是控制该病的关键,由于猪细小病毒血清型单一及其高免疫原性,使得疫苗接种成为控制猪细小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初产母猪在其配种前可通过人工免疫接种获得主动免疫。另外,要妥善处理感染猪的排泄物、分泌物及污染的器具、场所和环境等。由于该病毒对外界理化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进行消毒时要采用其敏感的消毒剂,如0.5%漂白粉或2%氢氧化钠。


 流行病学

  各种不同年龄、性别的家猪和野猪均易感。传染源主要来自感染细小病毒的母猪和带毒的公猪,后备母猪比经产母猪易感染,病毒能通过胎盘垂直传播,而带毒猪所产的活猪可能带毒排毒时间很长甚至终生。。感染种公猪也是该病最危险的传染源,可在公猪的精液、精索、附睾、性腺中分离到病毒,种公猪通过配种传染给易感母猪,并使该病传播扩散。

底图.jpg

下一篇:乳房炎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