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炭疽

2017-03-22

 

  猪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家畜、野生动物和人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人畜共患传染病。特点是脾脏显著肿大,皮下以及浆膜下结缔组织有出血性胶样浸润,血液凝固不全,呈煤焦油样,并引起败血症症状。多发生于炎热的夏季,在吸血昆虫多、雨水多、江河泛滥时容易发生传播。


 病原介绍


  炭疽杆菌为芽孢杆菌属细菌,呈革兰氏阳性。大小为(1.0-1.2)μm x(3-5)μm。DNA的(G+C) mol%为32.2 -33.9。濒死病畜的血液中常有大量菌体存在,成单个和成对,少数为3-5个菌体相连的短链。菌体矢直,相连的菌端平截而呈竹节状,周围形成良好的荚膜。培养物中的菌体则成长链,竹节状(图2.3.1-1),于一般条件下不形成荚膜。猪体内炭疽杆菌的形态较为特殊,菌体常弯曲或部分膨大,多单在或二、三个相连。炭疽杆菌荚膜(图2.3.1-2)的抗腐败能力较强,当菌体因腐败而消失之后,荚膜仍可残留,称为“菌影”。病畜体内的菌体不形成芽孢,在体外,暴露空气中,12-42℃条件下,可形成芽孢,芽孢呈卵圆或圆形,位于菌体中央或略偏于一端。

  炭疽杆菌为需氧和兼性需氧菌。在12-44℃都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0-37℃,pH为7.2 - 7.6。厌氧条件下生长不良:营养要求不高,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成灰白色、不透明、扁平、表面粗糙的菌落,边缘不整齐,37℃24h后,菌落外观如“毛玻璃”,低倍镜下像波浪形的发束。在50%血清琼脂平板上,含10% - 20%CO2培养时可产生光滑而黏稠的菌落,并产生荚膜。血琼脂上一般不溶血,个别菌株产生狭窄的轻微溶血带。原代分离物在其上形成黏性、圆形、整齐、光滑的菌落,由于有荚膜形成,菌落生长物易粘于接种环上,移动时形成长线状。炭疽杆菌具有缓慢地发酵水杨苷,液化明胶,使石蕊牛乳凝固、褪色并胨化,以及缓慢地使美蓝还原等特性,这些对与其他类似细菌体的鉴别有参考作用。

  炭疽杆菌菌体对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不强,与其他非芽孢菌相似。60 ℃经30- 60min或75℃5-15min即可死亡。一般浓度的常用消毒剂,均可在短时间内将其杀死。此菌芽孢的抵抗力特别强大,干燥状态下可存活32 - 50年。蒸汽或100 0C煮沸50min,干热150℃60min,鬃毛上芽孢121℃高压需15min可杀灭。土壤被污染后,可保持传染性二、三十年。一般方法制片,加热固定染色后,芽孢仍可存活。

  常用的消毒剂有:新配的20%石灰乳或20%漂白粉,2% - 4%甲醛,0.5%过氧乙酸,4%高锰酸钾,1%活性氯胺,0.1%升汞,0.04%碘液等。本菌繁殖体对青霉素、先锋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金霉素、强力霉素及磺胺类药物敏感,其中青霉素为首选抗生素。


 流行病学


1.易感性 各种家畜、野生动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一般认为猪对本病比牛、羊的抵抗力较强,但猪感染炭疽可能成为某地区的重要传染源。犬、猫等肉食动物很少见感染,家禽几乎不感染;人对炭疽普遍易感,主要发生于与动物及畜产品接触机会较多的人员。

2.传染源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畜。当病畜尸体处理不当,形成芽孢污染土壤、水源、牧地等,可使其成为长久的疫源地。

3.传播途径 感染动物在死亡前后将炭疽杆菌排泄到土壤中,有些则形成芽孢,这些抵抗力强的芽孢体即使在不利条件下也可存活多年。芽孢一旦由敏感动物摄人体内消化,即可能发生炭疽病。牛、羊、马多由这种土壤性感染发生炭疽。猪也可能以此方式受感染。但是,因为摄取的芽孢数量少,加之猪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因此发病的可能性较小。猪发生炭疽病通常是因为食入含大量炭疽杆菌或活芽孢的饲料或饮水等。但对猪来说,用含炭疽芽孢的骨粉或其他动物产品配制的饲料是猪最普遍的传染源。当猪被饲喂死于炭疽病的动物尸体时,吃进大量炭疽杆菌,也会受到感染。在猪偶见有通过呼吸道吸人带芽孢的灰尘,引起的感染在肺部形成炭疽痈病变。带有炭疽杆菌的吸血昆虫叮咬可引起皮肤感染,还有人怀疑食腐肉的鸟也能成为炭疽的传染来源。

4.流行特点 炭疽多发生于炎热的夏季,在吸血昆虫多、雨水多、江河泛滥时容易发生传播。以往多呈地方流行性,现多为散发。多在人、牛、羊等感染炭疽时引起其发病。

5.潜伏期 一般为1~3天,有的短至12h,有的长至2周。


 临床症状


猪炭疽有下列类型:咽型、肠型、败血型和隐性型。

咽型:局限于咽和颈部淋巴结。细菌在淋巴生长繁殖,也可能在淋巴结和邻近相连组织中大量繁殖,引起炎症变化,阻碍淋巴的流动,最终导致水肿,水肿严重时可影响呼吸和饮食。常见的临床症状为颈部水肿和呼吸困难。表现精神沉郁,厌食和呕吐。体温可升达41.7℃,但不稽留。多数猪在水肿出现后24h内死亡。也常有不治而自愈的,肿胀逐渐消失,甚至完全康复,但这种猪有带菌的可能。

肠型:临床症状不如咽型明显。严重的可见急性消化紊乱。表现呕吐、停食及血痢。随之可能死亡。症状较轻者常复愈。肠型炭疽报告较少,可能是由于不做全面剖检的结果。

败血型:为最急性炭疽病型,受感染的猪死亡率高,常突然死亡。猪的败血型炭疽少见。黄鉴明1994报道急性败血型猪炭疽病例:尸僵不全,明显膨胀,尸体迅速腐败,鼻孔、肛门等处流出暗黑色血液,凝固不良,肛门外翻,在头、颈、臀和下腹部皮肤出现大片蓝紫色斑。

隐性型:生前无症状,主要发现于宰后检查。


 解剖症状


咽型炭疽:急性型剖检见患猪咽喉和颈部肿胀(图2.3.1-3),皮下呈出血性胶样浸润,头颈部淋巴结,特别是颌下淋巴结呈急剧肿大,切面因严重充血、出血而呈樱桃红色,中央有稍凹陷的黑色坏死灶。镜检见淋巴组织呈严重的出血、坏死和有纤素性渗出,并可检出大量炭疽杆菌。另外,在口腔、软腭、会厌、舌根和咽部黏膜也呈肿胀和出血,黏膜下与肌间结缔组织呈出血性胶样浸润。扁桃体常充血、出血或坏死,有时表面覆有纤维素性假膜。在黏膜下深部组织内,也常有边缘不整的砖红色或黑紫色的大小不等病灶,病灶部也可检出炭疽杆菌。

慢性型咽型:炭疽通常在宰后检验中发现。病变见于咽喉部个别淋巴结,特别多见于颌下淋巴结。 表现淋巴结肿大,被膜增厚,质地变硬,切面干燥,有砖红色或灰黄色坏死灶(图2.3.1-4);病程较长者在坏死灶周围常有包囊形成,或继发化脓菌感染而形成脓肿,脓汁吸收后形成千酪样或变成碎屑状颗粒。有时在同一淋巴结切面可见有新旧不同的病灶。

肠型炭疽:主要发生于小肠,多以肿大、出血和坏死的淋巴小结为中心,形成局灶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病变。病灶为纤维素样坏死的黑色痂膜,邻接的肠黏膜呈出血性胶样浸润。肠系膜淋巴结肿大。镜检见肠绒毛呈大片坏死,固有层和黏膜下层积有大量红细胞、纤维蛋白、嗜中性白细胞与浆液。除小肠病变外,还偶见于大肠和胃。腹腔积有红色浆液,脾质软而肿大。肝充血或浊肿,间有出血性坏死灶。肾充血,皮质呈小点出血,肾上腺间 有出血性坏死灶。

败血型:为最急性炭疽病型3由于猪有一定程度的抵抗力,因此多数仅造成局部感染,牛和绵羊常出现败血型。猪则少见。Goldstein(1957)报道,1952年在俄亥俄州暴发的炭疽病中,从剖检的30头猪中仅有3头出现所特有的脾肿大、变黑。这可能是由于小猪比大猪易引起败血症,猪体内病变的部位极少。

隐性型:颌下淋巴结常见损害,少见于颈淋巴结、咽后淋巴结和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切面呈砖红色,散布有细小、灰黄色坏死病灶或暗红色凹陷小病灶。周围的结缔组织可 能有水肿性浸润,呈鲜红色。扁桃体坏死和形成溃疡。有时扁桃体的黏膜脱落,呈灰白色。


 确诊方法


一、临床诊断

猪炭疽的症状和病变只有参考意义,需要实验室检查才能确诊。由于动物组织中的炭疽杆菌暴露空气后形成芽孢,故疑似炭疽的家畜尸体严禁剖检。临床诊断时,对原因不明而死亡或临床上出现痈性肿胀、腹痛、高热、病情发展急剧,死后天然孔流血的病猪,应首先怀疑为炭疽。调查该地区几年来有无炭疽的发生,炭疽死畜的处理情况,发病动物的种类及季节性,炭疽预防注射情况等,为确诊提供依据。

二、细菌学诊断

采取病料时,对可疑炭疽病畜,生前可采取静脉血、水肿液或血便,死后采取末稍血(可切下耳或由四肢末稍采取),也可于左侧季肋部第17-18肋骨间做一垂直切口,采取一小块脾脏,切口应用碘酊棉球塞住。动物在6h以内死亡的,可直接镜检组织和体液。败血型可以在血液中甚至所有组织的涂片中检出炭疽杆菌,局限型可检查局部水肿部位。如动物尸体腐败,炭疽杆菌就会崩解,一般检不出典型炭疽杆菌,而许多厌氧的腐败菌与炭疽杆菌相似,只是这类菌的菌链比炭疽杆菌在组织中形成的菌链更长。

三、动物接种

一般常用小鼠、豚鼠和家兔。将病料或培养物,用生理盐水制成5-10倍乳剂,给小白鼠腹部皮下注射0.2mL,豚鼠皮下注射0.5mL,家兔皮下注射l.OmL,动物通常于12h后注射局部水肿,24 - 36h(小鼠)或2 - 4d(豚鼠、家兔)死于败血症,剖检可见注射部位胶样浸润及脾脏肿大等病理变化。取血液、脏器涂片镜检,当发现有荚膜的竹节状大杆菌时,即可确诊。若接种材料中含有恶性水肿群的细菌通常会使实验动物在炭疽杆菌产生明显作用之前死亡。

四、鉴别诊断

炭疽杆菌与类似菌鉴别还可以用串珠试验,γ噬菌体裂解试验等。

串珠试验:将待检查的肉汤培养物或病料乳剂接种于每毫升含青霉素0.5IU的薄琼脂平板上(琼脂厚度为2mm),然后用灭菌曲玻璃棒均匀涂布后,放37℃恒温箱中3-4h后覆以盖玻片,镜检,若为炭疽杆菌则菌体膨大呈珠状,均匀排列,形成串珠状。

γ噬菌体裂解试验:γ噬菌体是特异性的,只能裂解炭疽杆菌,故可用于炭疽杆菌和类似菌的鉴别。方法是将待检的培养物或病料乳剂涂于普通琼脂平板上使之成圆形,待干燥后用白金耳取一滴1噬菌体,滴加于琼脂面上,放37℃恒温箱中培养3-4h,然后对光观察。如滴加噬菌体部位无细菌生长,周围由于菌的发育而呈轻微的灰白色时,即可确定为炭疽杆菌;而照常生长时为类似菌。

四、血清学诊断

炭疽沉淀反应(Ascoli氏反应):当病料已经腐败用细菌学诊断得不到可靠结果,以及检查大量畜产品时,可用炭疽沉淀反应。采取病料以肝、脾、肾以及血液为适宜。将被检血液或脏器研磨后,用生理盐水稀释5-10倍,煮沸15-20min,取浸出液用中性石棉滤过,用毛细管吸取透明滤液,徐徐重积于小试管内的沉淀素血清上,于1-5min内如接触面出现清晰的白色沉淀环(白轮),为阳性。荚膜肿胀试验:有荚膜的炭疽杆菌与抗炭疽荚膜血清结合产生抗原一抗体反应,在荚膜表面发生轻微的沉淀反应,使荚膜增厚,镜检时,在炭疽杆菌的周围可以看到折光性强的荚膜。涂有适当稀释(每个视野约10个菌的浓度)的纯培养物的载玻片或感染7- 8h处死的小鼠腹腔液涂片,滴加一滴抗炭疽荚膜血清,混匀,制成湿片,镜下观察,如有大杆菌周围可见边缘清晰、肥厚不等的荚膜,即为阳性。也可用荧光抗体荚膜染色法,方法是将病料涂片,干燥,固定后用炭疽荚膜血清(即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提纯的抗炭疽荚膜血清抗体)染色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则炭疽菌的菌体高度膨大,荚膜呈明亮黄绿色荧光。但应注意类属反应问题。

对炭疽芽孢可用炭凝集试验,乳胶凝集试验进行诊断,数分钟之内即可得出结果。

炭凝集试验:玻璃板上滴加被检标本O.lmL(用0.2%氯化钠溶液稀释),然后加入炭疽炭粉血清0.05mL,混匀,静置1-5min,凡出现“++”以上凝集者,即使炭粉一半凝集,且液体较透明者为阳性,该反应可检出每毫升约含78000个以上的炭疽杆菌芽孢标本。

乳胶凝集试验:同一玻板上,分别滴加被检材料2滴,每滴O.lmL,另一侧分别滴加标准炭疽抗原2滴,每滴也为O.lmL,然后再分别往被检材料滴及炭疽标准抗原滴中滴加炭疽乳胶血清及正常乳胶血清各0.05mL,分别混匀,室温下静置,5min内判定结果。当三个对照滴:炭疽乳胶血清加标准炭疽抗原呈“++++",正常乳胶血清加标准炭疽抗原呈“一”,正常乳胶血清加被检标本呈“一”,出现上述结果,说明反应条件正常,这时炭疽乳胶血清与被检标本滴发生反应者为阳性,不发生反应者为阴性。

除以上所介绍的方法外,协同凝集反应,酶联植物凝集素吸附试验,琼脂扩散沉淀反应,酶标葡萄球菌A蛋白(HRP-SPA)间接染色法等也逐步被应用于炭疽的诊断。


 治疗方案


1.血清疗法 一般应用马、牛、绵羊来制备炭疽抗血清,血清效价较高。马在免疫接种期间很少死于炭疽,产生的抗血清量也大。先用弱毒菌苗作基础免疫,再用强毒炭疽杆菌多次注射制成高度免疫血清。此血清可用于治疗,也可作疫区紧急预防。

治疗时可同时应用抗炭疽血清。大猪50-lOOmL,小猪30 - 80mL,必要时可在12h后重复应用1次。用异种动物的血清时,为了防止发生过敏症,应先注射0.5 - l.OmL脱敏,经半小时后再注射其余量。最好用同种动物血清,皮下或静脉注射。严重感染的剂量可以加大。血清治疗一般在数分钟内症状明显减轻,有时在治疗后的第二天或第三天,病畜可再发病,这种病畜应再次注射一次抗血清。严重感染的,甚至血液中可检出细菌的动物,利用抗血清治疗有时也可康复。

2.药物治疗 磺胺类药物对炭疽有良好的疗效,其中磺胺嘧啶最好。炭疽杆菌对青霉素、土霉素、链霉素及氯霉素等敏感。其中青霉素最为常用;已被暴露的或同居的动物应投给长效青霉素制剂以防止疾病发生。

推荐用药:四川巴尔注射用盐酸四环素     土霉素片

免疫方案


我国目前应用的有无毒炭疽芽孢苗和第Ⅱ号炭疽芽孢苗两种:

无毒炭疽芽孢用量:l岁以上大动物皮下注射ImL,1岁以下大动物皮下注射0.5mL(对山羊毒力较强,不宜使用);第Ⅱ号炭疽芽孢苗,各种家畜均皮下注射ImL。(这两种芽孢苗均在注射后14d产生免疫力。接种前应作临诊检查,必要时要检温。瘦弱、体温高、年龄不到1个月的幼畜,以及产前2月内的母畜均不应注射疫苗。接苗后要观察10天,若有并发症要及时治疗。)


鉴别诊断


临床注意咽型炭疽与急性猪肺疫、猪恶性水肿等疫病相鉴别。

一、急性猪肺疫: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染,也可经损伤的皮肤而传染,各年龄的猪均对本病易感,尤以中猪、小锗易感性更大,多呈散发性。临床症状主要呈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除败血症状外,病初体温升高达40~41℃,痉挛性干咳,有鼻漏和脓性结膜炎。初便秘,后腹泻。呼吸困难,常做犬坐姿势,胸部触诊有痛感,听诊有哕音和摩擦音。多因窒息死亡。病程4~6天,不死者转为慢性。

二、猪恶性水肿:病原为梭菌属(Clostridium)中的腐败梭菌、魏氏梭菌、诺威氏梭菌及溶组织梭菌等。该病传染途径主要是由于外伤、去势、咬伤、断尾、外科手术、助产等消毒不严,污染了细菌芽孢而感染,引起发病,尤以深部创伤,并存在坏死组织,造成缺氧,更易发病。临诊上可见两种病型:一种为创伤感染,表现为局部弥漫性炎性水肿,初期坚实,有热感、疼痛,后变为不热,触诊局部较柔软,用力可见水肿凹陷,用于捻动时,有明显的捻发音;病猪表现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废绝等全身症状,重者1~2天死亡。

另一种为胃型,也称快疫型,主要是由胃黏膜感染,使胃黏膜肿胀、增厚,形成所谓“橡皮胃”。有时病菌也可进入血流,转移至某部肌肉,局部出现气性炎性水肿和弓起跛行,全身症状明显;本病例常呈急性经过,多在1~2天死亡。


综合防治


(一)未发生炭疽时的防治措施

经常发生炭疽及受威胁区的易感动物,每年春、秋两季各进行一次定期炭疽预防接种。我国目前应用的有无毒炭疽芽孢苗和第Ⅱ号炭疽芽孢苗两种:每年注射一次,可获得一年以上坚强而持久的免疫力。无毒炭疽芽孢用量:1岁以上大动物皮下注射ImL,1岁以下大动物皮下注射0.5mL(对山羊毒力较强,不宜使用)。第Ⅱ号炭疽芽孢苗:各种家畜均皮下注射1mL。这两种芽孢苗均在注射后14d产生免疫力。接种前应作临诊检查,必要时要检温。瘦弱、体温高、年龄不到1个月的幼畜,以及产前2月内的母畜均不应注射疫苗。接苗后要观察10天,若有并发症要及时治疗。

(二)发生炭疽时的扑灭措施

1.当病畜确诊为炭疽后,立即查明疫情,及时上报,并通知邻近单位,划定疫区,尽快实施封锁、检疫、隔离、紧急预防接种、治疗及消毒等综合性防制措施。

2.病畜隔离治疗,可疑者可用防治药物,假定健康畜群紧急免疫接种。疫区周围地区的家畜也要注射炭疽芽孢苗。

3.病畜的畜舍、畜栏、用具及地区应彻底消毒,病畜躺过的地面,应把表土除去10 - 20cm,取下的土应与20%漂白粉溶液混合后再行深埋。污染的饲料、垫草、粪便及尸体应焚烧或深埋处理,深埋时不得浅于2m。尸体底部与表面应撒上厚层漂白粉,尸体接触的车及用具用完后要消毒。病畜尸体不能解剖,以免体内炭疽杆菌繁殖体接触游离氧后,形成抵抗力强大的芽孢,成为永久性传染源。

4.禁止动物出入和输出畜产品及饲料等,禁止食用病畜乳、肉。在最后一头病畜死亡或痊愈后半个月,到疫苗接种反应结束时解除封锁,解除前再进行一次终末消毒。

(三)治疗

感染炭疽杆菌的动物一般不进行治疗,一些敏感动物如牛、羊往往来不及诊断就已濒死或死亡。由于猪可表现慢性病型,往往治疗有效。治疗时必须在严格隔离条件下进行。

1.血清疗法 一般应用马、牛、绵羊来制备炭疽抗血清,血清效价较高。马在免疫接种期间很少死于炭疽,产生的抗血清量也大。先用弱毒菌苗作基础免疫,再用强毒炭疽杆菌多次注射制成高度免疫血清。此血清可用于治疗,也可作疫区紧急预防。

治疗时可同时应用抗炭疽血清。大猪50-lOOmL,小猪30 - 80mL,必要时可在12h后重复应用1次。用异种动物的血清时,为了防止发生过敏症,应先注射0.5 - l.OmL脱敏,经半小时后再注射其余量。最好用同种动物血清,皮下或静脉注射。严重感染的剂量可以加大。血清治疗一般在数分钟内症状明显减轻,有时在治疗后的第二天或第三天,病畜可再发病,这种病畜应再次注射一次抗血清。严重感染的,甚至血液中可检出细菌的动物,利用抗血清治疗有时也可康复。

2.药物治疗 磺胺类药物对炭疽有良好的疗效,其中磺胺嘧啶最好。炭疽杆菌对青霉素、土霉素、链霉素及氯霉素等敏感。其中青霉素最为常用。已被暴露的或同居的动物应投给长效青霉素制剂以防止疾病发生。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