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弓形虫病

2017-03-12

弓形虫病是刚地弓形虫有性繁殖过程在猫的肠上皮细胞内,无性繁殖过程在猪、马、牛、羊、狗、猫等多种动物和人的有核细胞内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原虫病。1908年法国人Nicolle和Manceaux在北非的一种龚地(刚地)梳趾鼠(ctenod actylusgondii)的肝、脾单核细胞中发现弓形虫。此后,许多国家都有人及各种动物感染的调查报告,我国1955年在野兔体内首次发现。该病除经口吞食含有包囊或滋养体的肉类和被感染性卵囊污染的食物、饲料、饲草、饮水以及吞食携带卵囊的昆虫和蚯蚓感染外,滋养体还可经口腔、鼻腔、呼吸道黏膜、眼结膜和皮肤感染,母体胎儿还可通过胎盘感染。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染发病。


 病原介绍

寄生于各种动物和人体的弓形虫,在形态学和生物学特性上(包括血清一免疫学特性)均无任何差异,说明至今发现的弓形虫全为一个种。弓形虫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分5种类型,即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其中滋养体和包囊是在中间宿主(人、猪、狗、猫等)体内形成的,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是在终末宿主(猫)体内形成的。

1.各型虫体形态和生物学特性:

滋养体(图3.4.1-1、2):呈新月形、香蕉形或弓形,大小为(4-7)um×(2-4)um,一端稍尖,一端钝圆。姬氏或瑞氏染色后镜下观察,胞浆浅兰色,有颗粒,核呈深蓝紫色,偏于钝圆一端。电镜观察超微结构,有顶环、类锥体、弓丝(微丝、toxoneme或micronemes)、膜下纤维、核、高尔基体、线粒体和内质网状结构等。滋养体主要发现于急性病例列,在腹水中常可见到游离的单个虫体;在有核细胞内(单核细胞、内皮细胞、淋巴细胞等)还可以见到繁殖中的虫体,形状多样,有圆形、卵圆形、柠檬形和正在出芽不规则形状等。有时在宿主细胞的胞浆内,许多滋养体簇集,外观似包囊,其囊壁是宿主的细胞膜,称为假囊(Pseudocyst)。包囊卵圆形,直径可达50-60um,囊膜较厚,由虫体分泌形成,囊内虫体数目可由数十个至数千个,包囊(图3.4.1-3、4、5)、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其中滋养体和包囊是在中间宿主(人、猪、狗、猫等)体内形成的,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是在终末宿主(猫)体内形成的。其中滋养体、包囊、和感染性卵囊这3种类型都具感染能力。

裂殖体:圆形,寄生在猫的肠上皮细胞内,经裂殖生殖可发育形成许多裂殖子。配子体也是寄生在猫的肠上皮细胞内是经裂殖生殖后产生的有性世代,又分大配子体(雌配子)和小配子体(雄配子),大配子体核小而致密,并含有颗粒,小配子体色淡,核疏松。

卵囊:是随猫粪便排至体外阶段,呈卵圆形,表面光滑,囊壁分两层,大小为(11-14) umx (9-11) um。感染性卵囊内有2个卵圆形的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内含4个长形弯曲的子孢子。

2.生活史

在终末宿主体内的发育:滋养体、包囊和感染性卵囊被猫食人后,经胃到消化道,在胃液和胆汁作用下,包囊和卵囊壁溶解后,放出滋养体和子孢子,侵入肠上皮细胞,首先形成裂殖体,经过裂殖生殖产生大量裂殖子。如此反复若干次后,裂殖子转化为雌雄配子体,进行配子生殖,雌雄配子交合产生合子,外被囊膜,形成卵囊,随猫的粪便排到外界,在适宜的环境中,经2-4d发育为感染性卵囊。

在中间宿主(人、猪、狗、猫等)体内的发育:当人和动物摄食含有包囊或滋养体的肉食和被感染性卵囊污染的食物、饲草,饮水侵入体内,此外,滋养体也可通过口腔、鼻腔、呼吸道黏膜、眼结膜和皮肢侵人体内,通过淋巴血液循环进入各脏器有核细胞,在胞浆内以内出芽的方式进行无性繁殖。如果虫株毒力强,宿主还没有产生足够的免疫力,即可引起急性发病过程。相反,如果虫株毒力弱,宿主又很快产生了免疫力,弓形虫的繁殖受阻,则慢性发病或无症状感染,此时虫体在中间宿主体内一些脏器组织中形成包囊型虫体。母体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图3.4.1-6 - 28),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

3.抵抗力

卵囊、包囊抵抗力强,滋养体的抵抗力弱,生理盐水内几小时感染力消失,对各种消毒药都有致死作用,1%来苏儿1min就能杀死。包囊在冰冻或干燥的条件下不易生存,但在4℃时尚能存活68天。卵囊的抵抗力很强,在常温下可以保持感染力l-1.5年;一般常用的消毒药对卵囊没有影响;混在土壤和尘埃中的卵囊能长期存活。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 多弓形虫是一种多宿主的寄生虫,人、畜、禽及许多野生动物对弓形虫都易感。据报道45种哺乳动物,70种鸟类,5种冷血动物都能感染本病,实验动物中小白鼠、天竺鼠和家兔等也能人工感染。

2.感染来源 弓形虫病的感染来源主要为患病和带虫动物,因为它们体内带有弓形虫的滋养体和包囊,已经证明患病和带虫动物的唾液、痰、粪便、尿、乳汁、蛋、腹腔液、眼分泌物、肉、内脏淋巴结、流产胎儿体内、胎盘和流产物中,以及急性病例的血液中都可能含有滋养体。此外被病猫和带虫猫排出的卵囊污染的土壤、饲料、饲草、饮水等,据报道6个月或6个月龄大点的猫排卵囊最多,1次持续5-14d,最高峰每天可排10万-100万个卵囊。许多昆虫(食粪甲虫、蟑螂、污蝇等)和蚯蚓可以机械地传播卵囊。吸血昆虫和蜱类通过吸血传播病原,这些都可能成为感染来源。

3.感染途径 除经口吞食含有包囊或滋养体的肉类和被感染性卵囊污染的食物、饲料、饲草、饮水以及吞食携带卵囊的昆虫和蚯蚓感染外,滋养体还可经口腔、鼻腔、呼吸道黏膜、眼结膜和皮肤感染,母体胎儿还可通过胎盘感染。

4.流行季节 不明显,一般在夏季多发。


 临床症状

弓形虫侵入机体后,随淋巴、血液循环散布于全身多种器官和组织,并在细胞中寄生和繁殖,致使脏器和组织细胞遭到破坏,同时毒素作用,引起各脏器的炎症(图3.4.1-29 - 34)和组织水肿、出血、坏死等变化。发病初期体温升高到40.5-42℃,呈稽留热,精神萎顿,食欲减退,常呈腹式呼吸困难。耳翼、鼻端、下肢、股内侧、下腹部出现紫红斑,间或有小点出血。病程10-15d,孕猪往往发生流产。


 解剖症状

尸体剖检,皮肤可见弥漫性紫红色并有较大的出血结痂斑点(图3.4.1-35),肝脏肿大,有大小不等的坏死灶,胆囊黏膜表面有轻度出血和小的坏死灶。肺脏肿大呈暗红色,间质增宽(图3.4.1-37)肝表面有粟粒大或针尖大的出血点和灰白色病灶(图3.4.1-36),全身淋巴结肿大,尤其是肺门、肝门、颌下、胃等淋巴结肿大达2-3倍,多数有粟粒大灰白色和灰黄色坏死灶及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图3.4.1-38)。心肌肿胀,脂肪变性,有粟粒大灰白色坏死灶。脾脏不肿大或稍肿大,被膜下有丘状出血点及灰白色小坏死灶,切面呈暗红色,白髓不清,小梁较明显,见有粟粒大灰白色坏死灶。肾脏黄褐色,除去被膜后表面有针尖大出血点和粟粒大灰白色坏死灶(图3.4.1-39)。胃黏膜稍肿胀,潮红充血,尤以胃底部较明显,并有出血斑点(图3.4.1-40),肠黏膜充血、潮红、肿胀,并有出血点出血斑。哺乳仔猪一旦感染包囊型后缺乏典型症状,临床工作注意本病诊断(图3.4.1—41~44)。


 确诊方法

由于猪的弓形虫病没有典型和特征性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流行病学。其症状和剖检与很多疾病相似,故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必须经实验室诊断查出病原体和特异性抗体方能确诊。

1.直接检查虫体取可疑病猪或死后病猪的脏器,组织和体液制成涂片、压片或切片,镜检虫体。

2.集虫法检查虫体取病料研碎后加10倍生理盐水滤过,500转离心3min,取上清液再l500转离心10min.取沉渣涂片、干燥、固定、染色后镜下观察。

3.动物接种检查虫体   取可疑病料肺、肝、淋巴结等研碎加10倍生理盐水(每毫升加青、链霉素各500 -1 000单位)接种小白鼠腹腔,每只接种0.5-l.OmL接种后观察20d.若小白鼠出现被毛粗乱,呼吸促迫症状或死亡,取其脏器、组织和体液制成涂片,压片或切片镜检虫体。如一代接种不发病,可用被接种小白鼠的肺、肝、淋巴结等按上法再接种2代,如小白鼠发病可在腹腔液中发现虫体。

4.血清学诊断   可以应用染料试验( dye—test)、皮内变态反应、间接血球凝集反应、补体结合试验和荧光抗体试验等方法诊断弓形虫病。


 治疗方案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均能收到较好效果,如用药较晚,虽可使临床和症状消失,但不能抑制虫体进入组织形成包囊,从而使病猪成为带虫猪。

1.磺胺嘧啶片剂,口服初次量0.14-0.2g/kg体重,维持量0.07-O.lg/kg体重,每日2次。针剂,静脉或肌肉注射0.07-O.lg/kg体重,每日2次,连用3-4d。

2.磺胺嘧啶(SD)+甲氧苄氨嘧啶(TMP),前者0.07g/kg体重,后者0.014g/k g体重,每天2次,连用3-5d。

3.磺胺嘧啶+二甲氧苄氨嘧啶(敌菌净,前者0.07g/kg体重,后者6mg/kg体重,每日2次,连用3-5d。

4.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一6一甲氧嘧啶) 内服首次量0.05-O.lg/kg体重,维持量0.025-0.05g/kg体重,每日2次,连用3-5d。

5.增效磺胺一5一甲氧嘧啶注射液内含10%磺胺5甲氧嘧啶和2%甲氧苄氨嘧啶   用量每10kg体重不超过2mL,每日1次,连续3-5d。

推荐用药一:  

【治疗】

A、针剂:复方磺胺嘧啶钠/1支+氟苯尼考注射液1支,混合注射,用于50kg体重猪每天1次,连用3天。     适应证:猪弓形虫病

未命名_副本.jpg

推荐用药二:B、喂药:龙胆泻肝散1000g+黄连解毒散1000g+多西环素粉300g,拌料400kg,饲喂五天      适应症:猪弓形虫病

未命名_副本.jpg




 鉴别诊断


本病易与猪瘟、猪丹毒、副伤寒、猪肺疫混淆。母猪患本病很像产前或前后瘫痪,以及软骨病,但这些病,用磺胺嘧啶治疗无效,用钙剂能奏效。


 综合防治

由于弓形虫病是人和许多种动物都能感染的一种寄生虫病,感染来源广泛,而且滋养体、包囊和卵囊都具有感染性,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感染,因此应采取多方面严格措施,才能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1)禁止猫进入猪圈舍,防止猫粪便污染猪的饲料和饮水。为消灭土壤和各种物体上的卵囊可用55℃以上的热水或0.5%氨水冲洗,并在日光下曝晒。由于许多昆虫(食粪甲虫和污蝇等)和蚯蚓能机械传播卵囊,所以尽可能消灭圈舍内的甲虫和污蝇,避免猪吃到蚯蚓。

(2)做好猪舍的防鼠灭鼠工作,禁止猪吃到鼠及其他动物尸体,禁止用屠宰废物和厨房垃圾,生肉汤水喂猪(必要时可煮熟后喂猪),以防猪吃到患病和带虫动物体内的滋养体和包囊而感染。

(3)流产胎儿及排泄物也含有滋养体,所以要严格处理好流产胎儿及排泄物,流产场地要严格消毒。便、尿中也含有滋养体,所以除了禁止猫进入猪舍,防鼠灭鼠外,也不要与其他动物接触,人大小便和吐痰均不要在猪的圈舍内进行。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