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住肉孢子虫病

2017-03-26

 概述

  猪住肉孢子虫病(Sarcocvstosis)是由住肉孢子虫引起的一种原虫病。猪肉孢子虫广泛寄生于各种家畜(马、牛、羊、猪、兔等)、鼠类、鸟类、爬虫类和鱼类,偶尔寄生于人。是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猪住肉孢子虫病于1865年首次在猪的舌肌和心肌中发现的。

 病原介绍  

   猪住肉孢子虫亦属于孢子虫纲,真球虫目,肉孢子虫科,肉孢子虫亚科,肉孢子虫属(Sarcocystis)。关于种的确定是依照住肉孢子虫所寄生的动物种类而区分,现已见报道的住肉孢子虫已有100种以上,其中比较常见的有猪住肉孢子虫(S.miescheriana)、牛住肉孢子虫(S.fusiformis)、羊住肉孢子虫(S.tenella)、马住肉孢子虫(S.bertrmi)、鼠住肉孢子虫(S.muris)及人住肉孢子虫(S.hominis),此外也寄生于鱼类、鸟类和爬虫类等多种动物。科学家研究发现住肉孢子虫对宿主并无严格的特异性,可互相感染,如羊住肉孢子虫也可寄生于猪的食道、膈肌和心肌。


 病原体形态结构

  寄生于各种动物和人体的肌肉组织间与肌纤维平行的住肉孢子虫又称之为孢子囊、米氏囊或米体尔管。其形状呈纺锤形、卵圆形、圆柱形或线形等。颜色呈灰色、灰白色、白色和乳白色等。小的肉眼难以看到,大的可长达lcm至几厘米。

  寄生于猪体内的猪住肉孢子虫体形较小,长为0.5-5mm,多见于猪的舌肌、膈肌、肋间肌、咽喉肌、腹斜肌和大腿肌等处,虫体多呈纺锤形。羊住肉孢子虫体形较大,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lcm。主要寄生于猪的食道、膈肌和心肌。住肉孢子虫的囊壁由两层颗粒化的基质构成,外层较薄2.5-3.0um,为海绵状结构,其上有许多为8-10um长的莱花样突起,伸入周围肌肉组织中。内层厚4-5um,含有小核,内层向囊内延伸,构成许多中隔将囊腔隔成许多小室,外侧小室内含未发育成熟的滋养体,内侧小室内含发育成熟的香蕉状、肾形或镰刀形的滋养体(又称南雷小体),长约10-12um,宽4-9um,一端稍尖,一端钝圆,核偏位于钝圆一端,胞浆内有许多异色颗粒。近年来对滋养体进行过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与弓形虫滋养体的构造极为相似,有顶环、类锥体、膜下纤维、核、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


 生活史

  20世纪70年代以前认为住肉孢子虫只有无性繁殖,是以二分裂法或裂殖生殖法进行繁殖,后经许多学者研究发现住肉孢子虫的发育和弓形虫一样,也有有性繁殖过程。住肉孢子虫的中间宿主是猪、马、牛、羊、鼠、人、鸟类、鱼类和爬虫类。终末宿主为猫、狗、狼和狐狸等食肉动物。有人进行细胞培养,在牛、犬和火鸡胚化的肾细胞和鸡胚化的肌细胞内有卵囊阶段,又有人用住肉孢子虫作饲喂实验,结果在猫、犬和人的小肠中发生了球虫样的感染,由此说明牛、火鸡、鸡和人也是住肉孢子虫终末宿主。中间宿主肌肉内的“米氏囊”被终末宿主吞食后,在小肠内直接发育为雌配子和雄配子,配子生殖后产生卵囊。卵囊在肠壁或外界进行孢子生殖发育为孢子化卵囊(内含2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内含4个子孢子)。中间宿主吞食孢子化卵囊后,子孢子经血液循环到达各脏器,开始在网状内皮细胞特别是血管内皮细胞中进行裂殖生殖。裂殖体最常见于肾小球,其次为肾上腺,脑、肝、胰腺、脾、淋巴结、小肠、骨骼肌及精囊。裂殖体崩解后释放裂殖子侵入肌纤维形成“米氏囊”。

  此外,动物肌肉中的“米氏囊”被另一动物(同种动物或相互感染的不同种动物)吞食后,其囊内层发育成熟的滋养体经血循环到各脏器,裂殖生殖后产生的裂殖子侵入肌纤维形成“米氏囊”。根据住肉孢子虫的发育,就可以把住肉孢子虫在自然界的传播方式理解为:肉食类和杂食类动物主要是吃了含有住肉孢子的肉而感染,也可吞食卵囊而感染;草食动物则是吞食了卵囊而感染。


 流行病学

  1.感染情况:在世界各地的屠宰场中,猪的感染率为0.2%~96%,美国商品母猪的感染率为3%~18%;野猪为32%。中国的调查为:广州7.76%,西安10%~30%,甘肃武威71.1%~80%,福建40%,湖南和云南8.6%~76%,内蒙古44.9%,北京18%。猪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动物的饲养管理模式有关;另外,感染率也随年龄增长而有增高的趋势,成年动物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幼龄动物。

   2.感染源:终末宿主粪便中的孢子囊和卵囊是猪住肉孢子虫病的感染来源。终末宿主一次感染,可持续排出孢子囊和卵囊十几天至数月。孢子囊和卵囊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极强,在4℃下可存活1年之久。人群感染住肉孢子虫是由于食人未煮熟的猪肉(或牛、羊肉)引起的。


 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肌炎、跛行、衰落、高热、贫血、全身出血、母猪流产等。


 解剖症状

  肉眼观察肾脏褪色,胃肠粘膜充血、肌肉除呈水肿样、褪色、小斑点外,陈旧病灶出现钙化。组织学检查,在肌纤维间发现囊胞体,伴有轻度的细胞浸润。肺充血、胸水、腹水增多,肌纤维间可发现住肉孢子虫。


 确诊方法

1.生前诊断:严重时可出现贫血、淋巴结肿胀、消瘦等一系列临诊症状,但因无特异性而难以确诊。

2.病理剖检:在肌肉组织中发现特异性包囊即可确诊。肉眼可见到与肌纤维平行的白色带状包囊。制作涂片时可取病变肌肉组织压碎,在显微镜下检查香蕉形的慢殖子,也可用姬氏液染色后观察。做切片时,可见到住肉孢子虫包囊壁上有辐射状棘突,包囊中有中隔。

3.免疫学诊断:其方法有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等。有人试用枯氏住肉孢子虫作抗原进行IHA诊断牛住肉孢子虫病,血清滴度超过1:162认为是特异性的。感染90天血清滴度可高达1:39000。


 治疗方案

  本病的治疗尚无特效药。使用常山酮、土霉素、氨丙啉、莫能菌素等抗球虫药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推荐用药:四川巴尔土霉素片

 综合防治

  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对该病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预防的关键是切断住肉孢子虫的传染途径。严禁犬、猫及其他肉食兽接近猪场,避免其粪便污染饲料和水源。各屠宰场和兽医站均应做好肉品的卫生检验工作,对带虫肉品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用生肉喂犬、猫等终末宿主;因人也可能感染住肉孢子虫病,故应注意个人的饮食卫生,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肉品。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