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

2016-09-26

猪丹毒.jpeg

疾病基础知识

病原介绍  

猪丹毒杆菌是一种革兰阳性菌,具有明显的形成长丝的倾向,目前有些学者称它为丹毒菌丝。本菌为平直或微弯杆菌,大小为( 0.2-0.4)μm×(0.8-2.5)μm。本菌无运动性,不形成荚膜和芽孢,超微结构。本菌在病猪体内和培养基内其形态有所变化,在病料内的细菌,单在、成对或成丛排列,在白血球内一般成丛存在,在陈旧的肉汤培养物内和慢性病猪的心内膜疣状物中,多呈长丝状。

培养和生化特性:本菌为微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能生长,如加入少许血液或血清,并在10%二氧化碳中培养,则生长更佳,生长最适宜pH值为7.2 - 7.6,温度为30 - 37 ℃。液体培养基中,加1%葡萄糖及0.5%吐温-80,同时调正pH值,可促进生长。在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过氧化氢酶阴性。猪丹毒杆菌在加5%马血清和1%蛋白胨水的糖培养基内可发酵葡萄糖、果糖和乳糖,产酸不产气,一般不发酵甘油、山梨醇、甘露醇、鼠李糖、蔗糖、蕈糖、松甜糖、棉实糖、淀粉、菊糖和水杨苷等,进行糖发酵时加酵母水解物于培养基内较好。本菌能产生H2S,不产生靛基质,不分解尿素,在石蕊牛乳中无变化,M-R及V-P试验阴性。丹毒杆菌在血液或血清琼脂平板上的菌落形态,由于来源不同,可出现三个型,即光滑(S)型、粗糙(R)型和中间(I)型,它们可发生互变。由急性病猪分离的菌落为S型,培养24h其菌落纤细、针尖大露珠样、透明、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直径小于1mm,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呈α溶血,菌体短细,毒力很强。在肉汤内培养轻度均匀浑浊无菌膜,有少量沉淀。由慢性病猪和带菌猪分离的菌株为R型,菌落大而厚,表面粗糙,边缘不整,菌体大,呈长丝状,毒力很低。在肉汤中培养时,明显浑浊,有多量沉淀。中间型的菌落性状介于上述两型之间。明胶穿刺时,细菌沿穿刺线向四周发育,呈试管刷状生长,明胶不液化,为丹毒杆菌的特征。

抵抗力:猪丹毒杆菌表面有一层蜡样物质,因此对各种外界因素抵抗力很强,本菌的液体培养物封闭在安瓿中,可保持活力17 - 35年之久。在干燥状态下可活3周,尸体内细菌可活288d,阳光下10d仍存活,腌肉中和熏制之后能存活3-4个月。

本菌对热较敏感,55℃经15min,70℃经5-10min死亡,但在大块肉中,必须煮沸2.5h,才能将其杀死。一般化学消毒药对丹毒杆菌有较强的杀伤力,3%来苏儿,1% - 2%苛性钠,5%石灰乳,1%漂白粉,3%克辽林5- 15min可把本菌杀死。本菌耐酸性较强,猪胃内的酸度不能将其杀死,因此可通过胃而进入肠道。


 临床症状

猪丹毒的临床症状与细菌的毒力,猪的抵抗力,免疫状态和自然感染的方式以及应激因素有关,通常可分特急性(闪电型或最急性型)、急性败血性、亚急性(疹块)和慢性四型。

一、特急性型 据我们人工感染实验证实,静脉注射100-600亿菌/头,注射后24-48h,开始发病,体温高达42℃以上,发病12h后精神沉郁(图2.3.6-4),食欲减少至废绝,颈下、胸腹、背侧出现丹毒性红斑,体温升高时,心音增强,心律140 -160次/min,濒死期高达240次/min以上,病初呼吸浅表,增数不明显,后期可达80次/min,一般持续1-2h,躺卧不起,抽搐呈游泳状,鼻孔流出白色泡沫状液体,不久倒毙。

自然感染多为流行初期第一批发病突然死亡的猪,病前无任何症状,前日晚吃食良好,而翌日晨发现猪只死亡,全身皮肤发绀,若群养猪,其他猪相继发病,并有数头死亡。

二、急性败血型 病程4-9d,暴发之日起第3-4d即可出现此型,病猪精神高度沉郁,不食不饮,病猪体温42-43℃,高热不退,可稽留3-5d。此时病猪虚弱,不愿走动,躺卧地上,有时恶心、呕吐。结膜充血,眼睛清亮,粪便干硬附有黏液,随病程的进展,病猪出现腹泻,有时稀粪带血液,尤以小猪更为明显。病猪表现严重的跛行,或后肢麻痹,眼结膜发绀和水肿。

三、亚急性型(疹块型) 是轻型的猪丹毒,病程1-2周,病初体温可达41℃以上,精神不振,食欲不佳,口渴、便秘,时有恶心、呕吐,发病后2-3d在身体许多部位的皮肤,特别是在颈部胸侧、背部、腹侧、四肢等处出现方块形、菱形或圆形疹块,稍凸起于皮肤表面(图2.3.6-6),大小不一,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初期疹块局温升高,充血,指压褪色,后期淤血,颜色变为一致的紫黑色。黑皮肤猪生前疹块不易观察,只有用力触皮肤才可感觉到有疹块存在,一些病例疹块不隆起于皮肤表面,只有急宰后刮毛才被发现。疹块出现l-2d后体温下降,病情好转,经1-2周自行康复,如治疗护理不当,则有些病例症状恶化,转为败血型而死亡;严重的病例许多小疹块融合成较大的皮肤坏死块,久之变成革样痂皮,呈盔甲样。若妊娠母猪发病时可发生流产。

四、慢性型 通常由急性或亚急性型转变为本型,但也有原发性。一般有慢性浆液性纤维素性关节炎、慢性疣状内膜炎和皮肤坏死,前二者往往在同一病猪身上同时存在,皮肤坏死多单独发生。病猪食欲无明显改变,体温正常,但病猪逐日消瘦,机体衰弱,增重缓慢,发育不良。慢性关节炎型,初期表现四肢关节的炎性肿胀,患肢僵硬,疼痛,急性炎症消失后,则出现关节变形,表现为一肢或两肢的跛行或卧地不起,临床表现的差异与受害关节部位和损害的程度有关,病程数周至数月。

慢性疣状内膜炎,其症状为消瘦、贫血、身体虚弱,常卧伏,厌走动,呼吸困难,听诊时有心杂音、节律不齐、心动加速、亢进,如强行激烈走动时,可突然因心衰致死,有的生前未发现任何症状,死后剖检时发现菜花样心内膜炎。

皮肤坏死,常发现在肩、背、尾和蹄部,坏死部皮肤变黑、干硬如皮革样,随病程的进展,坏死皮肤逐渐与外围组织分离,最后脱落,残留一片无毛而色淡的疤痕而愈,若有继发感染,则病情恶化而病程延长。

人:屠宰工人等为易感者,患者表现发热、感染局部皮肤红肿热痛,有痒感,非化脓性局部坏死,炎灶可向周围扩散,甚至涉及全身,致手臂淋巴管肿胀发红、腋下淋巴结发炎。


 确诊方法

(一)临床综合诊断

猪丹毒的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变化一般可作出诊断,特别是对大群猪在流行初期做出本病的诊断尤为重要。本病流行病学具有一定特征,多在高温夏季,主要侵害3-6个月的架子猪或育成猪。体温高达42℃以上,高温而尚有一定食欲,皮肤有丹毒性红斑,青霉素治疗有显著疗效;剖检流行第一批死亡猪,脾不肿或稍肿大,脾切面白髓周围有“红晕”;消化道呈急性胃肠炎,尤以胃底腺和十二指肠前段为严重;全身淋巴结肿胀,为急性浆液性或出血性淋巴结炎;肾肿大,外观花斑样,切面皮质部可由肾小球的炎症渗出,而呈串珠样,明显可见;此外肝、脾等贮血器官暴露空气后由暗红色变为鲜红色,据上特征可作出较为确实的诊断。亚急性型猪丹毒具有特征性皮肤疹块,通常是比较容易与其他传染病的皮肤变化区别的,慢性型疣状心内膜炎和关节炎,同时肾见有贫血性梗死灶。

(二)细菌学诊断

细菌学检查是诊断猪丹毒可靠的方法,可用于病猪生前和死后诊断。

显微镜检查:临床上怀疑猪丹毒病的,可从耳静脉采血或切开疹块挤出血液和渗出液做涂片,对急性死亡病例的尸体,可做血、脾、肝、肾及淋巴结等脏器的涂片,用姬姆萨或瑞氏染色,镜检,猪丹毒杆菌多数在血细胞之间,也有成丛的,常发现中性白细胞吞噬丹毒菌的现象。检查时要注意多观察一些视野,因丹毒杆菌在血液中数目极少,此外要与李氏杆菌相区别。

细菌培养:利用所取样品接种于鲜血琼脂斜面或接于肉汤中,于37℃恒温箱培养24h,按丹毒杆菌特性进行鉴别定性。

(三)动物实验

将病料加少量灭菌生理盐水,制成乳剂直接注射,也可用培养24h的肉汤培养物注射,小白鼠皮下注射0.2mL,鸽子肌注1mL,同时再注射豚鼠,若被注料是猪丹毒杆菌,则小白鼠和鸽子均在接种后72h内死亡,并可从死亡动物的心血及脾、肝、肾等脏器中分离到猪丹毒杆菌,豚鼠则不死亡。

(四)血清学检查

1.凝集反应诊断法   郑庆端(1979)应用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对人工发病试验猪进行检测,其中耳血的检出率为85.7%,发病死亡猪脾脏的检查出率为100%。

2.免疫荧光诊断法   宣华(1982)、刘一平(1987)等用该法,具有准、敏、快的特点,可代替常规法用于污染材料的检测。

3.补体结合反应诊断法   Bercorich等(1981)改进了抗原的制法,建立了一种在V型微量滴定板上进行的补体结合试验。此法可以区分临床感染猪与预防接种猪,并在数小时内得出结果,此生长抑制试验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4.沉淀反应诊断法   马闻天等(1963)在我国内最早用琼脂扩散沉淀法,对我国分离和保存的丹毒菌株作了菌型鉴定。


 治疗方案  

1.青霉素疗法   目前应以青霉素治疗有特效,其次是土霉素和四环素,卡那霉素和新霉素基本无效。磺胺类药亦无效。急性型每千克体重10000IU青霉素静脉注射,同时肌注常规剂量的青霉素,以后每天2次肌注,以防复发或转慢性型,不宜过早停药,待食欲、体温恢复正常后,再持续2-3d。

推荐用药:四川巴尔注射用青霉素钠&注射用青霉素钾

2.血清疗法   应用抗血清是特异性疗法,剂量为仔猪5-lOmL,3-10个月龄猪30-50mL,成年猪50-70mL,皮下或静脉注射,经24h再注射一次,如青霉素与抗血清同时应用效果更佳。应用青霉素和抗血清疗法的同时,对病情较重的病例可用5%糖加维生素C或右旋糖酐以及增加氢化可的松和地塞米松等静脉注射,疗效更佳。

推荐用药:四川巴尔维生素C注射液+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

B、喂药:

·黄连解毒散1000g+阿莫西林可溶性粉500g+板青颗粒300g,拌料300kg,饲喂5天

未命名_副本.jpg

 综合防治

一、提高猪体抗病能力,预防内源性传染。有些健康猪体内有猪丹毒杆菌,机体抵抗能力降低时,能引起发病。因此,要加强猪群的科学饲养管理,喂给全价日粮,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则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二、杜绝外来的畜产品入场,不准把市场销售的生猪肉带入生产区。场内食堂用肉,由场内自己解决供应。

三、搞好猪群的预防接种工作,要坚持定期的免疫接种工作,其免疫注射密度应达到100%。可选用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冻干苗,每头皮下注射2mL,对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的免疫期分别为10、9、6个月。三联苗,用量小,使用方便。还可使用猪丹毒弱毒菌苗进行皮下注射。大小猪一律皮下注射1 mL,注苗7d后产生免疫力,免疫期9个月。但稀释后的菌苗必须在6h内用完,以防菌体死亡。

四、做好疫情处理,发病后,就地快速扑灭。主要采取“隔”、“消”、“处”和有效治疗的措施。“隔”:就是对病猪进行隔离治疗,对假定健康猪进行药物预防。“消”:就是对猪场、猪舍、用具、设备等认真消毒。“处”:就是对粪便、垫料、病猪尸体和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五、有效治疗 选择对猪丹毒杆菌最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首选的药物是青霉素,其次是土霉素和环丙沙星在此基础上再配合其他对症疗法。卡那霉素和新霉素治疗,基本无效。对急性型(败血症型)病例,要首选青霉素,其次是环丙沙星。青霉素4~8万IU/kg,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每天2~3次,连续用3~5d,有极好疗效。还可选用10%特效米先注射液0.2~0.3 mL/kg,肌肉注射。药效在猪体内可维持4d,轻者,一般一次痊愈。还应配合解热镇痛,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衡及科学的饲养管理,方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下一篇:猪蓝眼病
上一篇:猪瘟
写下您的评论吧